當音樂家演奏時 他們的大腦裏發生了什麼?

國際線上專稿:據美國《大西洋月刊》報道,舒適的酒吧是現場爵士樂的主要表演場地,Mark Kirby每天晚上都在紐約市的酒吧裏擔任酒保工作,這讓他有機會聽到一些曼哈頓最熱鬧的即興爵士演奏。Kirby認為,“聽爵士樂就好像是聽到一場偉大的談話。演奏者在和其他樂手以及台下聽眾進行一場交流。用音樂進行交流似乎更勝過用語言進行對話。”

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耳鼻喉科醫生Charles Limb一直認為,爵士樂是一種對話形式。Limb醫生自身也是一位音樂家,他決定進行一項研究,研究的課題是:當音樂家演奏時,他們的大腦裏到底發生了什麼。

研究方法:讓一位音樂人帶著鍵盤進到核磁共振機中,然後和控制室中的另一位音樂家即興演奏一段音樂。研究結果顯示:這位在核磁共振機中進行即興演奏的爵士音樂人,他的大腦中與語言、語法相關的區域特別活躍。Limb說,即興的爵士樂交流就像語言一樣根植于大腦。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爵士樂研究系主任Ken Schaphorst也認為,“雖然爵士樂不需要不停說話,但即興演奏的感覺其實和語言交流是相同的。”

Limb醫生在他的研究中發現,用爵士樂交流和用話語來發言似乎還是存在著關鍵的不同。用話語來發言時,大腦忙於處理語言結構、語法、語義以及詞義。而在即興爵士樂互動中,與結構和意義相關聯的大腦區域會關閉。Limb 說,“在音樂交流中,我們不會去描述這種交流的邏輯和意義,這是它與語言交流的最大不同。所以當我們聽到音樂時會有自己的想法,認為它傳達給了我們什麼,然而每個人的感覺和理解卻有很大不同。”

參與到這項研究中的鋼琴師兼貝斯手Mike Pope說,“當你說話時,你不會去想嘴巴是怎麼動的,不會考慮單詞的拼寫。用音樂交流,也有著相似的情況。” Pope還說:“即便是即興爵士樂,也是建立在一個音樂框架裏,這種結構和口語會話中的結構非常相似。大多數的爵士樂表演並不像人們認為的那樣隨便發揮,我們會在一個範圍和結構內進行創作。”

許多科學家認為,語言讓我們成為人類,但處理聲音的大腦系統比處理語言的大腦系統更加複雜。Limb醫生也認為:大腦會將聽覺系統需要處理的事情擺在首位,這可能是因為在處理聲音時,大腦會感覺更快樂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zzp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